(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工網記者 鄒明強 通訊員 王瀟瀟
隨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應用于臨床,醫生這個職業會消失嗎?未來醫生需要什么技能?
5月5日,被譽為中國醫學教育的“干細胞”教材、全國高等學校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第十輪規劃教材主編、副主編名單揭曉,華中大同濟醫院陳孝平院士、馬丁院士等5位專家受聘為《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老年病學》《康復醫學》教材主編。
針對人工智能和未來醫生的培養方向等問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5位受聘主編分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外科學》主編 陳孝平院士:認真編寫“干細胞”教材,培養具有“干細胞”知識結構的醫學人才,既要培養擁有高水平醫學專業技術的醫學人才,更要培養具有人文情懷、溝通技巧和社會責任的醫學人才,讓醫學真正成為一門有溫度的學科,醫學人的溫度可能是醫生這個職業無法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決定因素。
《婦科學科》主編 馬丁院士:“科學從問題開始”,人工智能是基于現有的知識進行信息搜索和處理,但醫學很多時候要探索未知、攻克難題。醫學教材不僅要反映相關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最新進展,也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且深入的思考,觸摸到醫學的根本,追求用基于中國人的原創性貢獻推動醫學發展。
《兒科學》主編 羅小平教授:標準化的診斷和治療,未來很有可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醫學教材要培養學生全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為病人提供個體化的診療方案。
《康復醫學》主編 黃曉琳教授:“機器人+康復”的發展非常迅速,雖然并不能完全取代康復治療師的工作,但高強度訓練、情景模擬、客觀量化數據等已經顯現出人工智能的優勢。社會對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在不斷更新,教材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完善學生自主學習條件。
《老年病學》主編 張存泰教授:未來一定是人工智能輔助看病,醫生專注看人。醫學教材要打破??浦g的各自為戰,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引領未來的醫生將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關注。
據悉,華中大同濟醫院另有7位專家受聘為《神經病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腫瘤學》《傳染病學》《病理學》《診斷學》《臨床營養學》教材副主編,主編、副主編總人數列全國綜合醫院第一。
關鍵詞: